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9游会(中国区)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

400-023-4588

NEWS

新闻资讯

热线电话:

400-023-4588
联系人:张生
传真:400-023-4588
手机:13588441115
邮箱:admin@fy-zr.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九游工业园88号
当前位置: 9游会 > 新闻资讯 > 公司动态

MG体育平面设计专业论文模板(10篇)

发布时间:2023-05-17 丨 浏览次数:

  MG体育根据对现在的从业设计师的比例调查,平面设计师的数量达到了所有种类设计师的52.44%。中国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的今天,平面设计行业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社会急需大量的平面设计人才,这样巨大的从业空间一方面给我们的平面设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也给建立平面设计专业提供了可行性支持。艺术院校重艺术轻技能,理工院校重技能轻艺术,这两种平面设计的人才观都略有偏颇。如何才能在重技能和重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是现在许多专家考虑的问题。

  直至1998年,国家教育部才正式将艺术平面设计教育归入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仅在艺术院校和普通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艺术平面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在这样的背景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下,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课程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落后的教学方法。传统观念认为“学习”就是“死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失去了思维和行为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也被抑制了。而平面设计需要创新,只有注入新观念、新想法,才能设计出新的东西来。

  2.被动的学习态度。学生虽然系列地修完了各专业基础课,但并不等于已具备了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结构,并将其融会贯通到设计实践中。学生在学习平面设计课程时,只仅仅把它当作一门必修课来完成,大部分同学只是想考试及格,拿到学位即可。高职学生被动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平面设计的教学效果。

  3.泛滥的电脑设计。计算机特技是电脑软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合理地利用它能产生传统方法无法达到的奇特效果。但是大家不假思索,不加控制地利用就会泛滥。

  4.较差的动手能力。由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的原因,往往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只是学到了一些死知识,而很少有机会进行设计训练。其实平面设计这门课程完全是一门试验课程,老师在讲解要点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职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教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我以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高职课程的教学大纲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根据理论知识必须、够用,并在进行教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做到掌握软件的操作要点,掌握知识结构框架,理解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2.强调积累和实践。艺术平面设计不能忽视学生平时的实践经验积累。长期处在封闭的训练中,学生不了解社会、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及时根据社会企业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可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途径,使学生得到锻炼,吸取经验,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可组织学生参加平面设计、动画设计、板报设计大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明白学好平面设计课程对学生将来的发展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当举例说明其重要性,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枯燥的讲述必然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索然无味,应该结合案例教学,加上幽默风趣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难以掌握的知识。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作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树立现代设计观念。观念决定一切,用什么观念指导办学和学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益和质量。因此,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一踏进美术系的大门,就应该牢固地树立设计意识,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以现代设计意识来统帅学习期间的全部过程,明确每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及它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5.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源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是设计师对平面设计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平面设计教学应通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的表达,倡导设计风格,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使设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个性,才具有创新力。

  虽然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关注,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教育才刚刚起步,我认为不能照搬照套外国的教育模式。以往平面设计教学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阻碍着创新人才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达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设计的观念与理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的效果。

  [1]张葳,李海冰.艺术理论课在设计教育的重要性[J].包装与设计,2005,(12).

  [2]陈基才.现代高等职业艺术平面设计教育的二元制[J].2004,(3).

  [3]彭建祥.创建具有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探讨[J].2006,(6).

  [6]杨玲,李连天.以市场为导向的平面设计教学探讨[J].科技经济场,2006,(7).

  虽然我国目前一直在积极地推进素质教育,但对于平面广告设计这个专业来说,它的课程作业量以及创新难度要求都比其他专业要高出很多,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由此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只是为了一味地完成作业,而不去考虑自己所设计出来的作品是否符合市场的需要。学生在构思设计作品时,并没有一定的目的性,自己设计出来的作品不知道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而仅仅只是凭空想象,用简单的文字、色彩等元素进行设计,大部分忽视了一个对市场需要的提前调查。其实也可以说,学生还只是生存在广告设计的课堂中,并未真正地走到社会,融入实践中。并没有意识到只有真正了解市场的需要,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更有意义。

  对于学生过度依靠素材这一问题,应该是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老师都会提到的一个问题。因为网络科技迅速地发展,学生们对于素材的整理搜集,也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完成,由此也就造成了学生搜集的素材存在杂、乱、缺乏创新等现象。其中有几个比较显著的问题:首先,学生搜集的素材与自己的设计主题不符。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在于自己对自己设计的这个作品的市场定位不清晰,导致最后在设计的过程中搜集的素材,不能很好地体现自己所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其次,很多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因为过度关注美观,会过多运用一些根本没有任何意义的素材。这样不仅会让自己设计的主题不明确,一定程度上也会扰乱受众的视觉关注点。最后,学生很多素材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再利用,缺乏自己原创的素材,由此作品也就缺少创新元素。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学生的教育活动引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很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着一个掌控者,主要以讲为主,学生练习为辅。教师只是照搬课本,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未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也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广告设计的市场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讲授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来,尤其因为是平面广告设计专业课程,本就更偏向于实践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稍作讲解后,适当地做出示范,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设计,教师可在学生设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广告设计这个专业,本就是一种艺术行为,它需要设计者通过简单的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的运用,给受众留下不一样的感受。怎样让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与众不同,让受众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从设计的创新入手。对于图形元素运用来说,主要将其简明准确的特点表达出来,不能过于乱用素材,更多的应该训练学生自己设计素材。对于色彩这一元素,主要需要学生对自己要设计的作品主题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运用丰富的色彩表达出不同的氛围。文字这一要素的运用,需要具有很强的对广告内容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增强受众的记忆。

  (3)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创新,就要落到实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实际设计操作的应变能力,在平面广告课程教学中选择一些实际项目作为学生作业,让学生亲自设计。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设计题目加以创新设计,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的课程教学是围绕着教学目标逐渐展开的,我们可以将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企业的工作任务进行结合,以此构建一个学习情境。通过这个情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相融合,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将所学的理论在工作任务中运用。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使学生可以很好地将知识与技能紧密联系起来。一般我们可以通过四个环节来实施项目式教学方法:

  (1)设计准备工作。在设计一件作品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地考察。和工作任务中的商户进行交流讨论,了解设计的主题目的以及要求。

  (2)设计定位工作。考察回来,学生可将了解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结合市场需求方向,总结出设计项目的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旁进行引导,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在实践中。

  (3)制定设计方案。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从绘制草图、电脑设计、后期制作,整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建议。

  一个亲子培训机构为了开发教材,吸引企业经费支持,便在教材扉页上为投资企业刊发其儿童品牌广告。受此案例启发,我认为,广告专业平面设计应多方寻求投资主体,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企业方可充分利用广告专业平面设计的教师智源库,在企业人才培训、各类社会培训等多个层面与享受到广告专业平面设计的优秀资源。而广告专业平面设计在系部硬件设施、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案例教学等方面寻求企业方切实的支持,让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实现双赢。

  建设校企合作共享型资源系统,完成校企教育培训共享资源库建设和校企项目合作共享资源库建设,其中包括技术服务管理与应用模块、远程教育培训模块、校企合作效果评价模块、校企合作成果展示模块等,实现资源共用,搭建深度合作实施平台。

  。凡批准立项的合作项目,应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利益分配、承担校企合作项目的部门应按合同规定认真履行义务,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原则上校企合作项目协议文本由广告专业平面设计组织初审后,报主管院长审定,项目经由院长签字确认后方为有效合同。

  通过发动系部教师广泛联络广告专业平面设计往届毕业生及小有成就的校友,成立校友分会、举办校友联谊活动、召开优秀校友报告会、邀请校友回访母校、设立校友奖学金、助学金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库。积极要求广告专业平面设计校友参与专业及课程建设,从企业的角度对广告专业平面设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等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结合所在单位的实际与系开展广泛的合作和项目开发,为系部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面对我国设计教育当前的形势,平面设计专业应以整体、客观、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国内经济、地域经济及艺术院校的教学规律,从设计资源、设计生态、设计能力等方面出发,按照一定课程设计理论和一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建立的,是在特定条件下课程设置转换的组织形式。其目的是使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服务的岗位要求相结合,并以能否适应社会服务岗位的设计素质要求、专业课设置能否解决实际操作问题、能否顺利实施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和合理性等因素来确定平面设计课程改革工作的发展之路。其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现实意义。

  平面设计专业是全国艺术类院校设置时间较早、建制时间较长、社会影响较大的一个专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及精神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对产品和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迫切需要平面设计行业在商品包装装潢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产品展示、广告设计等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大幅度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文化品位和改善环境,促进轻工业的良好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根据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目前平面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出符合平面设计行业要求的艺术人才。

  目前整个社会对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堪了解,传统精英教育的价值观、质量关顽固地存在于行业内外,而人文教育的被忽视现象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这些问题将在一定时间内困扰着设计教育工作。带着这些思考,我在平常的教学和同行交流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知识吸收率,对学生几年的专业学习而言,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二是学生毕业率,如果严格按照标准来衡量毕业生的话,达不到教学要求不能毕业的学生至少在10%左右,但是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除非有休学、出国等特殊情况不能毕业外,其他学生均能顺利毕业。三是专业对口率,每年毕业的学生不少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的面相当广,主要涉及专业定位、专业结构、专业能力、教学方法、专业实践等各个方面。学生进入社会初始阶段,肯定会出现一些客观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和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要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根据现代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要求,平面设计专业的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既有其专业特殊性,也有与其它相关专业的共性。

  ①平面设计专业培养的目标应是面向各级各类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制作、出版社和印刷生产制作部门的一线岗位,具有正确的社会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②平面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现设计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新的创意,构思出别人没有想到的创意,这是设计师所具备的能力体现。因为,设计的生命力源于创造,创造是实现设计差异性的重要途径。③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技术、技能,掌握新科技的能力。熟练掌握运用设计软件技术和手绘的表现能力。不断学习掌握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以及正确的思维方式。④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平面设计的各个环节和程序决定了设计项目的多重性,每一个程序的顺利完成都可能需要很多不同相关专业人才的相互配合来完成,所以,应具备协调合作的能力。

  尽管教育专家和专业老师对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都认为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还应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它的内涵,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概念和操作的措施。

  4.1 课程质量课程是对一定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学习培养过程,包括课堂专业知识讲授、课外自学、创意设计、实训制作及专业考试等环节,课程的质量是通过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来体现的。

  4.2 课程原则专业技术优先,动手能力优先,学生参与优先,技术教育与考证相结合。另外,注重人文素质与科技知识综合的培养及传授。

  4.3 课堂文化大家提出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多种建议,其目的就是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知识的弊端。实际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包含着更多的、更深的意义。现在提出的“课堂文化”,就是指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要给予学生其它相关信息和教育,也就是说课堂文化有时比专业知识授课本身更重要。

  4.4 课程衔接一方面是指一个课程的各项环节顺序安排,另方面是指课程中的讲授、课程设计、考试之间的时间间隔如何安排得最佳。由于平面设计专业每门课的性质和要求不一样,因此在讲课前特别要做好准备和安排。

  4.5 课程细节课程细节是指不仅注重课程的目标,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课程各个细节的具体要求,包括如何收集资料、市场调查、创意构思、讨论、设计制作、表达自我设计意念和意见等方面。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多参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设立创造学、广告学、美学、印刷技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讲座等系列课程,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科技素养。

  4.6 课程形式将课堂上课桌围绕着一圈或摆成设计工作室的形式。让学生提出相互独立的设计项目进行创意讨论,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

  4.7 课堂记录教师必须在授课过程中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其中包括讲课计划、重点难关、采用方式、作品分析、点评以及学生考勤和成绩登录、接受课外指导、考试分析等等,等课程结束后交相关部门存储信息,并随时接受上一级部门的检查。

  专业课程解决方案的提出,有利于科学的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平面设计专业人才,有利于课程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和实现发展。

  5.1 就业方向面向专业广告设计公司、包装设计公司、印刷公司等;报纸、杂志、出版社、图片社等;电视台、视频制作、节目制作公司以及品牌公司、企业等单位从事平面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工作。

  5.2 专业能力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分析,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具备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两方面:第一,公共素质方面有政治理论表现、身体素质、信息交流素质、技术素质、职业素质等;第二,专业核心能力方面有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及创意制作能力;视觉传达设计和网页设计、创意制作的能力;包装设计与VI设计及创意制作能力等。

  5.3 培养体系培养体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框架,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构成、设计软件的应用、图形创意、手绘和绘画技法、摄影摄像技术等;第二阶段,标志和字体设计、图案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版面编排设计、设计软件技巧运用、网页设计技术等;第三阶段,印刷技术及工艺、广告设计、商品包装设计等;第四阶段,包装造型设计、VI设计、展示设计、网页设计等。此外还包括和权威认证机构合作,推出职业培训证书体系,如平面设计师、广告设计师、国际设计师等相关设计师证书。

  5.4 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设计实践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低层次的技能实践,还应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课堂设计开发实践引入课堂教学中,这种方法无论对应性课题或实验性课题都适合,使设计理论与实践、设计教学与高层次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实践体系包括:用于专业训练的校内实验室、工作室的完成,对专业岗位的职业体验则多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构建系列实践教学制度,保障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如:毕业实践指导书、基地管理制度、考证考试制度等。

  ①设计构成主要内容: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基础上,通过实例训练进一步提高设计技巧和方法。能力:掌握设计构成的技法。②计算机平面设计主要内容:在学习设计软件的基础上,掌握Photoshop、Coreldaw、PageMaker等操作方法。能力:熟练掌握设计软件技术。③广告设计主要内容:广告设计概论、广告设计创意、广告文字编排、图形创意表现、广告文案策划等。能力:掌握各类广告设计创意、制作。④包装设计主要内容:包装设计基本知识、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包装材料及工艺、中外包装设计作品欣赏。能力:掌握包装设计创意制作。⑤书籍装帧设计主要内容:书籍的封面、版式与插图设计编排、装饰材料与印刷工艺等。能力:胜任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的工作。⑥VI设计主要内容:对企业品牌VI设计中的要素、构成、技法等各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对所需图文信息、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进行创意的设计训练及实际的应用。能力:完成专业核心任务,获得综合专业能力推广宣传工作。

  平面设计毕竟是以物质文化产品层面为主要对象,设计教育的设置和改革应积极地与当地经济和区域产业结构相结合,是设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必然。它可以使专业教学和建设建立在强有力的市场经济支撑之上,并可有效解决诸如实习基地的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使专业建设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在专业特色定位上也有更多的发展和完善的空间。

  总之,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与改革需从多方面、多视角来进行,既要考虑它的历史沿革,又要考虑它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艺术专业的共性,又要考虑平面设计专业的特性。艺术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求,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1]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早在21世纪初,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运用英语等外语进行专业课和公共课的教学国家重点高校,要力争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但据2007年和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已确立的200个双语示范课程中,艺术设计专业的比例为零。十年来,这一比例虽略有增加,但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整体还处于探索阶段,课程建设还不成熟。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高校毕业生亟须成长为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这一背景下,高等院校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显得愈发急迫和必须。而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本身就发源、壮大于西方国家,是最具有多元化、全球化特点的学科之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艺术设计领域的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比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出国学习和深造、国外的艺术设计产品在我国流行、国外设计大师来我国开设展览等。这都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艺术设计类双语课程的开展,有助于他们增强外语听、说、读、写和应用的能力,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国际设计动态,学习更多的国外先进设计理论,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1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通常是指除英语课程以外的其他用英语进行教学的专业课。而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课程要根据授课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制定准确适度、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尤其是任课老师需要处理好中文专业知识和英文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为了讲中文专业知识而失去双语课的特色,又不能太过强调外语知识而把专业课上成英文课,导致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原中文课程的理论框架和重要知识点理解不透、认识不清MG体育。2.2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教材如何选择,一直是我国双语课程改革的难题之一。各高校的双语课程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课程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几乎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目前,变通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国外英文原版教材;二是由授课教师根据现有的中文教材进行中译英翻译,自编成双语课教材。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局限性:一方面,英文原版教材价格昂贵,一本原版书价格动辄几百甚至上千人民币,如果每个学生人手一本,成本过高,且英文原版教材中往往专业术语多、难度较大,也会使英语基础不太好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将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有高超的外语水平,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做到精准和完善。因此,建议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组织相关领域理论研究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编写适合艺术设计专业使用的公开正规双语教材,并注意教材中外语和专业难度平衡适中,教学内容准确、生动。2.3积极创新授课方式。为了营造丰富的双语课堂气氛,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授课教室应配备多媒体设备,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播放图文资料丰富的双语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外文的艺术设计专题片,或邀请有设计经验的外籍教师举办专题讲座。此外,国内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哑巴式英语”问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双语课堂上,可以尝试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出一些难度适中的专业问题,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2.4加快建立完整的双语课程体系。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课程教学是一项全新的、长久的挑战,仅仅做好一两门课程的双语课程建设是不够的。当前,亟须依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使其具备渐进性、连贯性,真正能够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

  泰州学院2016~2017年秋学期在视觉传达专业开设了艺术设计概论双语(汉语、英语)课程,笔者承担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现以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MG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等方面,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双语教学作进一步分析讨论。3.1要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制定教学目标。泰州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英语水平普遍不是很高,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有些同学抱有抵触心理。针对这一情况,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基础,主要是使学生在双语系统内掌握艺术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较全面地了解设计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各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设计流派和设计现象等。3.2要根据课程特点选编教学内容。为了顺利开展艺术设计概论双语课程的教学,笔者课前阅读了大量中、英文艺术设计概论资料,充分分析论证后,决定在现有中文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整理出双语课程教学内容。这一做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较好地依据学生语言水平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控课堂教学状况,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操作中,每次课程开始都会用5~10分钟左右时间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习的英文专业词汇,包括设计作品名、设计流派名和设计大师名等,以便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3.3要运用多样化手段丰富课堂形式。多媒体课件是双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中,笔者注重用丰富的图文资料制作出优秀的双语教学课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课件中加入了设计大师的生平小故事和西方文化介绍;注重在授课过程中适当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艺术设计专题片,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实际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学生与西方学生最主要的区别,即国外学生学习独立性较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好,喜欢讨论,善于发问,而国内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很少主动提问、课堂讨论较少。在双语课程教学中,我们设置了较多的分组讨论环节:借鉴国外课堂上的Presentation模式,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4~5人小组,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用英文分组讨论,讨论完成后随机抽选学生进行现场英文陈述。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消除学生“哑巴式”英语问题,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3.4要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和课程的加强巩固。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及时与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针对艺术类专业双语课程较少的现状,积极开设观摩课和公开课,汇总听课教师的意见和问题,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此外,每学期双语课程结束后,我们都会整理形成中英文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其他老师的听课记录反馈、学生的课程小结和反馈等书面材料,以期利用这些资料、方法和手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持续优化艺术设计概论的双语教学模式,并逐步构建起艺术设计专业双语教学体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双语课程实践,笔者认为,当前艺术设计概论双语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双语教学内容还不完善,学生没有完整、正规的双语教材,课后的拓展学习与复习不太方便;二是英语在双语教学中的比例把握不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学生中、英文知识点掌握混乱,给课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带来了一定难度;三是现在的双语课程授课主要由年轻海归教师教授,虽然他们的英语水平较高,但双语教学经验不足,整体师资力量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未来艺术设计概论的双语课程建设需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授课教师要加强学习,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编写正规的双语教材,完善双语教学内容;二是艺术设计概论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好设计史发展的脉络,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较弱,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这样既不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又能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三是除了授课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英语知识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外,相关院校也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双语师资培训,或帮助授课教师出国进修,培养优秀的双语师资队伍。

  总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是提高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水平、培养艺术设计国际化人才的必由之路。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几代人共同完成。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艺术设计专业双语课程建设将会越来越好。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6):1-2.

  在平面设计类专业中,色彩理论是设计者必备掌握的基础知识,是非常关键的专业课程。它涉及到色彩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各类设计中的色彩组合规律。

  现代是信息化、网络化的高科技时代,平面设计教育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拓展设计的领域。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传统的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色彩理论的教学必须要改革,要突出平面设计领域自身对于设计色彩的实际应用,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发展为目的。我对平面设计专业的色彩理论课程的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在此过程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

  平面设计色彩理论的教学与传统的色彩教学则有明显的不同,它是以培养设计师为目的,要解决的是设计型思维方法问题。因此,平面设计专业的色彩理论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势在必行的。对原有的色彩理论教学理念和内容进行更新和整合。对于平面设计的学生来说学习色彩理论最终是要将其应用到生活环境的各个领域,如广告设计、名片设计、标志设计、杂志设计等。传统的色彩理论课偏深、偏难,很多知识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色彩的学习使学生最终能熟练的加以运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将课堂理论与实际用韵相结合、训练与平面专业特点相结合,既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对平面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例如:讲解互补色方面知识的时候,我设计了运用许多互补色的围巾,衣服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搭配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色彩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性,激发学生主动吸收深厚广博的美术史和色彩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全面的色彩素养,开阔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色彩设计意识和审美趣味,以适应新时代设计艺术发展的需要。

  平面设计专业的色彩理论课程应该具有与以往传统不同的思想和手法。色彩理论课程对于平面设计专业来说主要研究的是色彩配置规律,强调的是意象表达,训练的是理性思维,是适应各设计专业各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求,具有时代性,能够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富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深浅适度,分量适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需要出发,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使学生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和技能。

  在色彩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我根据平面设计专业的特点引进新的色彩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吸取民间用色之精华,把现代意识注入传统文化之中,对于古代的、原始的、传统的、现代的、民间的都兼容并蓄,取其精华。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对新的设计基础观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在理论的阐述上循序渐进,并例举大量的实例,增加作品的鉴赏和分析,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水平。培养了学生的造型创造能力、形与色调和能力、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采用设计色彩与色彩理论课程有机的结合的教学模式,正是由于超越了传统的色彩理论教学,教学效果越来越明显提高。使学生大胆地把形象与空间结合,形象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创新意识大大的提高。并在大量的写生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水平和绘画技能。培养了基础较为扎实,善于创新,掌握实际技能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对色彩的想象能力比较缺乏,教师要将设计色彩理论与信息化训练的内容相结合并得以自然延伸,与今后的专业设计紧密衔接,更重要的是建立系统设计的思维方式。在色彩理论教学中应用信息化,就可以方便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应用信息化电脑屏幕,通过直观的表现,让学生对色彩理论知识中大量的色彩信息得到感性的体验。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色彩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利用信息化电脑软件对同一个图片进行多种不同颜色的组合搭配,分出不同的色系,让学生深入思考感受色彩在人的心理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photoshop软件中通过色彩平衡对话框,调整色相。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直接在屏幕上展示把图片调整为春天以绿色为主,夏天以红色为主,秋天以黄色为主、冬天以白色为主的四季处理过的同一个景色的图片,也可以把图片处理的整个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不同色调带来的季节特点。还可以调整明度、饱和度体会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沉重心理感受陪低明度,温和的心理感受陪中明度,轻松的心理感受陪高明度,让学生感受不同明度调子的不同观感。利用photoshop软件调整饱和度,学生可以通过图片的欣赏来把握纯度色调的特点和运用。让学生体验不同的纯度调子带来的感觉差异,高纯度色调感觉活跃、积极;中纯度色调稳重、中庸;低纯度色调平静、消极。

  对于平面设计专业来说色彩的配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我们对色彩理论课的教学这部分只能是点到即止。在配色实践中学生缺乏对色彩理论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只能凭自己主观的感觉和习惯去选择搭配色彩。应用信息化的手段,让学生用电脑软件对同一个食品广告作品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探讨研究色彩搭配原理。作为教师将不断发掘电脑软件的潜力,促进设计专业色彩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应用信息化的色彩教学模式可以使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方便的学习和理解色彩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将要从事的设计工作实效性,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总之,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在色彩理论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平面设计师为目的。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使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紧密联系,使“设计”与“色彩”有机的结合。从而培养出设计实践能力强、适应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

  论文摘要: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教学目标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本文结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实际情况、专业特点,分析了影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因素,从多个方面对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进行了论述。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后期检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MG体育,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MG体育,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生物专业毕业生要求在毕业前提交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最初尝试,也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一份综合考卷。《毕业设计指导》课是生物专业一门重要的限定选修课,通过该课程的讲解,主要是让学生对毕业论文整个过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为毕业生规范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目前国内开设《毕业设计指导》课的高校不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探索。

  目前生物专业没有配套的《毕业设计指导》课教材,现有的教材多数偏重于对一些概念和标准的讲解,同时有大量空泛的理论内容。学生拿到教材后,普遍感觉对自身专业适用性不强,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为此在主观上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据调查,开设有《毕业设计指导》课的高校,基本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七学期,而第七学期恰好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学生经常请假去参加就业招聘会,课堂到课率较低,学生无心学习,学习氛围较差,《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作为一门限定选修课,只有学生选课并且符合相关规定才可以开课。由于开课学期晚,少部分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基本上是因前几学期自己的限定选修课未通过而差一个学分才选修的,为此选修《毕业设计指导》课的学生群体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不高。

  《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注重理论标准灌输,教学内容空乏,传统的“一言堂”灌输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课后未将课堂所授的理论标准与实验实际有效结合。

  作为一门公共课,因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不同,《毕业设计指导》课堂教学在学科、专业之间存在差异。对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和方法以供参考。为此,《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评价体系和方法不够健全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浙江中医药大学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大纲指出,《毕业设计指导》为讲座类课程,从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程序、毕业论文写作和毕业设计实现等方面介绍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和完成的方法。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毕业设计选题,文献检索方法,撰写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等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技能。通过科学规范训练,掌握完成设计的全过程,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根据生物专业培养方案中对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选取几本理科类《毕业设计指导》规划教材作为参考,结合生物专业特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增加毕业设计案例分析课时数的安排,合理精简理工科类毕业论文写作章节的理论教学内容,提炼本科毕业设计基本程序和工作内容要点,理清各章节之间的优先顺序,优化各章节的教学课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性质,由限定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因生物专业学生要求在毕业前提交一份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毕业论文,只有作为一门必修课,才能对所有毕业生提供有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同时,必修课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要求上相对较高,学生会从思想意识上比较重视,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开课学期,由第七学期调整至第六学期。第六学期是专业课开课的重要阶段,在第六学期安排毕业设计指导课,可将课堂所授的理论标准与实验实际有效结合。因为该学期安排有大量的专业实验实践课,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师可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通过专业课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撰写综述、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和开展科学研究,等等,从专业角度丰富毕业设计指导课的教学内容。毕业设计指导课安排在第六学期,也可以暂时错开与就业工作的冲突,让学生安心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学时数,《毕业设计指导》课学时数由原先17学时(1学分)调整为26学时(1.5学分)。利用这增加的8学时,可以适当合理拓宽教学互动内容,增加毕业设计案例分析环节,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指导毕业设计的实际开展。

  (4)穿插实践教学环节,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在毕业设计指导整个过程中,本阶段直接穿插一些实践环节,让课堂所学内容融入到实际课题开展当中。例如,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直接到各实验室找指导教师,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或自选研究课题,选择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此过程中,毕业设计指导课授课教师可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介绍毕业论文整个进程安排和一些规范化要求等。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则应向毕业设计指导课授课教师介绍毕业生基本情况和对课题的有关要求。更重要地是,能通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向学生宣传并教育他们按照规范要求和计划进程完成毕业设计。

  2.成立“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优化教学进程,完善教学方法

  成立“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方法等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1)优化教学进程。由每周2课时、共9周的授课模式调整为每周3课时、共9周的授课模式。在合理精简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以专题形式展开,每周主攻一个专题,每周3课时的安排主要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具体教学进程安排如下:第一节课安排理论教学,第二节课安排案例分析、师生互动,第三节课安排合作探究、个案研究,这种互为衔接、科学有序的教学进程安排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传统的标准灌输调整为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研究性教学,不是将已有的结论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听懂记住,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经过逐层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是以“探究”为本,而不是以“学会”为本。这种教学方式强调过程,强调逻辑的推理和展开。《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注重启

  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环节,除了适当地向学生讲解和强调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各项内容标准外,重点探讨历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剖析历届不合格毕业论文在各项环节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享历届优秀毕业论文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本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典型课题开展合作探究和个案研究。每次课结束后,布置下节课的专题任务,以学生所在开展毕业课题的各分实验室为单位成立毕业生研究小组,让各研究小组针对下次课堂专题开展调研和实践,形成调研总结报告,并于下次课堂专题中开展讨论。通过这样的启发式、师生互动式教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3)在评价体系和方法上实行考试改革,开展形成性评价,分为阶段式测验,注重平时参与。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开展形成性评价,分为阶段式测验,注重平时参与。具体做法是:采用“平时成绩结合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考试模式,强调考试的过程化,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根据课堂提问、调研总结报告、修改论文情况核定。在开课期间,将已毕业生物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初稿发给授课学生,要求授课学生根据《毕业设计指导》课课堂所学内容,修改已毕业生物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格式等相关内容,由修改结果给予相应的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末成绩则以撰写论文的形式完成。实行这种考试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毕业论文相关理论标准、毕业论文写作技能和要求,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生物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要进一步与其它高校生物专业合作,在参照理科类毕业设计指导课教学模式安排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色,探索出一条符合生物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毕业设计指导》课课程教学模式。

  本次教学改革以2008级生物科学专业为实验对象,以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为对照组,分别统计论文的选新率和选优率,经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具体结果见下表。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全面检验,是集中训练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活化程度、学识水平和创新思维的主要标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科学地组织各项工作,形成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单位严密组织、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评阅答辩严格标准的教学氛围,做到加强“三个突出”、落实“五项检查”,关注薄弱点,制定激励措施,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MG体育。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后期检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在内容上一般都是以专业知识介绍为主的。然而,这些专业英语教材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宽窄不一,选用的文章多数重理论知识介绍轻实践应用分析。有些教材选取的文章把艺术设计中的主要门类涵盖其中,以话题划分单元。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艺术英语教程》(一共三册)和《大学艺术英语教程》(一共四册)(2009年版),话题涵盖了与艺术有关的音乐、舞蹈、绘画、动画、建筑等各个方面。这类教材包含的教学内容知识面十分宽广,然而过多注重艺术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知识联系不够紧密。又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广告英语教程》(2007年版)一书,其教学内容涉及广告、广告策划、品牌管理等,理论性很强,几乎没有涉及广告设计实践。谭淑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程》(2011年版),题材涉及设计历史、设计名家、设计技巧等。明兰主编的普通高等院校“十二五”艺术与设计专业规划教材《艺术设计专业英语》还囊括了中国艺术和设计教育等。这一类的教材虽然专业知识范围相对缩小,但仍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没有充分考虑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专业知识点的介绍偏少。

  大多数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入学成绩都很不理想,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大学基础英语学习,他们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在学习专业英语的时候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由于多数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偏重理论知识介绍,选取的文章多来自国外设计网站等其他资源中的英文原文节选,文中的句子较长,生词较多,语法结构复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难度,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多数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通过单一的阅读及语法、词汇练习和英汉互译等传统方式来进行英语的学习,缺少对于专业词汇与句型在设计工作中的实践应用训练,忽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应用需求,不注意对学生在专业英语听说方面的培养,从而体现不出语言教学的实践性与交际性。如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专业核心基础英语》(2007出版)虽然在专业内容方面范围合理,理论与实践知识介绍并重,但是缺少语言应用尤其是听说应用方面的练习和指导。而重庆大学出版社的《艺术类大学英语》(2011年版)在专业英语的口语能力训练方面设置的模块则值得借鉴。

  艺术设计类的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普遍认为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用处甚微。但是他们具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专业学习,专业上的优秀表现带给他们很强的成就感。他们具有活跃的艺术思维方式,对待学习也有特殊的心理倾向。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思想常常呈跳跃性,但条理性不够;个性特点鲜明,开朗活泼,但是情绪容易波动。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这些学习特点、思维特点,甚至个性特点,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充分予以考虑。然而,如今市面上多数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在编排上仍是以纯文字的篇章和练习为主要呈现形式,极容易使艺术设计类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倦情绪,削弱了他们对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笔者在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英语课程中,使用过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广告英语教程》(2007年版)一书,学生普遍认为课文编排上缺乏有趣的图片等其他内容呈现形式,一看就觉得课文内容很难,学习不久之后就开始转移注意力了。

  专业英语教材是艺术设计类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训练语言能力的平台。专业英语教材应主要采用与专业紧密相关的文章,但是应当根据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涵盖学科内的各个专业涉及的主要方面,如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多媒体设计、室内设计、展览设计等,不宜太过宽泛。同时,文章内介绍的专业知识应难度适中,与学生所学的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有所呼应,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性的文章宜选用最新的艺术设计资讯,从而保证设计思潮与技术的前沿性,以便开拓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还应增加一些与理论性文章相互关联的实践应用性的文章,例如,设计思路的形成、优秀设计作品赏析、设计软件的更新介绍等。在文章内容的比例上,力求理论性文章与实践性文章的比例合理分配。在实践性文章中,可介绍设计中经常使用的材料、设计中的各种操作等相关词汇和表达,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营造一个熟悉的专业实践环境。这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材,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了解国外最新专业设计理念与技术革新动向,也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专业英语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

  考虑到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专业英语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在编写时应当选用生词量适度的专业英语阅读文章,对长难句和复杂语法结构进行必要的注释和练习,降低学生学习课文的难度,增强学生的语法和词汇功底,继续培养学生的基础英语能力。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在编写时应当训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针对专业英语文章内容做笔记、写提纲,培养学生对内容熟悉的有关专业的文字材料的英汉互译能力。此外,为了给学生创造运用专业英语的环境,增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实践应用,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材在编写时应当增加听说板块,听力内容可以是艺术设计相关主题的简短会话、报告、讲座、新闻等,口语练习可以是艺术设计相关主题的作品展示、艺术家介绍、话题讨论等。听说板块的内容与阅读板块的内容相互呼应,在专业词汇和普通词汇的拓展上相互支持,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和使用的机会,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又使学生在交际和实践中为将来在学习和工作中应用专业英语做好了准备。

  针对上文分析的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特点,甚至个性特点,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当更加丰富多彩,而不仅仅是纯文字的阅读文章和练习题。对于艺术设计类的文章而言,纯文字的理论讲述显得生涩难懂,应该适当地配以图片或图形予以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文章核心内容的图解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也能激起和保持艺术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艺术设计类的实践性文章,更应当充分考虑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较强的图形思维能力,将文章中提到的实践操作通过相关的图片或者图形与专业英语词汇相对接,使学生能够在熟悉的专业环境中加深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和记忆。图形对文字内容进行了有益的补充,文字又对图形中反映的信息有系统的描述,这样的教材内容呈现形式考虑了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点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Copyright © 2012-2024 九游会 版权所有
电 话:400-023-4588  手 机:13588441115  传 真:400-023-4588  E-mail:admin@fy-zr.com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九游工业园88号

扫一扫关注大业微信公众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