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9游会(中国区)官方网站

咨询热线

400-023-4588

NEWS

新闻资讯

热线电话:

400-023-4588
联系人:张生
传真:400-023-4588
手机:13588441115
邮箱:admin@fy-zr.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九游工业园88号
当前位置: 9游会 > 新闻资讯 > 公司动态

MG体育『设计+界』RE: 2020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周 CAA Design Week

发布时间:2024-01-03 丨 浏览次数:

  MG体育2020年11月18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周”系列学术活动圆满落幕。系列学术活动包含一个学术主论坛、七个分论坛。主题为“RE”,即“重塑”,以设计教育为核心,面对当今社会文化、科技、观念以及社会创新和服务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进行反思与重塑。

  此次“设计艺术周”系列学术活动旨在重启设计教育的程序键,突破自身的局限MG体育,完成新升级,建立新格局。这代表着一种全新与开放的姿态。希望这种“重塑”的态度,可以转化为催生学科进步和设计发展的新动力。无论是通过设计改变人们的社会意识,创造生活变革的方式,还是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社会现实,都要求我们回应新时期的紧迫议题,激发对新领域 、新理念的知识体系建设。

  无论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国际视野下具有领导力的设计人才,还是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秩序;无论是聚焦应对人类未来生存可持续性的思考与行动,还是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危机和政治关系改变着人类既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生产与消费模式,我们的终极目的是“归一为重启设计教育发展的程序键,探求设计学科创新的可能性”。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地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演讲、对话与研讨,智性涌现、启创未来,共同探讨设计教育对于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作为国美设计艺术周的主论坛,“国际设计教育论坛”于2020年11月17日下午召开。本届论坛邀请到了来自瑞士、德国、英国、荷兰、意大利、韩国与中国香港的8位主讲嘉宾,同时邀请了国内十多所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院长、学科带头人作为现场对话嘉宾。受全球疫情的影响,论坛以ZOOM网络会议形式召开,采取嘉宾们轮流线上演讲和同声传译方式进行。论坛学术主持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设计博物馆馆员汪芸和杭州师范大学客座研究生导师郦亭亭担任。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在致辞中提到,论坛以全新的方式和开放包容的姿态探讨“重塑”议题,相信这一话题可以转化为催生学科进步和设计发展的新动力。无论是在改变社会意识,还是创造生活变革方式; 无论是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社会现实,还是思考人类未来生存可持续的环境,都是中国新时期发展的紧迫议题,也是设计教育作用于社会的重要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毕学锋以八个“Re-”为主题,围绕如何重塑设计教育的未来抛出了问题线索。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中国美术学院参与设计艺术周活动。我们的设计艺术周每年都有一个主题,今年的主题有两个目标:一方面,希望从“设计教育”出发,面对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科技与观念,来探讨如何将设计纳入到社会创新和服务领域进行反思与重塑,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开启新的重构;另一方面,期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实践领域的设计思考在此碰撞,不仅是历史与传承的观点分享,更是对当下乃至未来的设计教育观念与多元实践的对话。

  Reprogram: 是给计算机或类似的事物重新编程,它可以用来指称个体突破自身的局限MG体育,打开新的格局,完成升级,也是对“错误代码”的重新审视,进行重新编写或者修复错误代码。我们深知,改变自己熟悉的轨迹需要勇气,轨迹改变得越大,个体付出的更多,这首先要有勇气对自身进行重新编辑,才能向着高效、智慧或快乐的方向靠近,从而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如果偏离既定的轨道越远,个体对自己进行重新编辑变得更加艰难;而与此同时,在这里,代码中的错误亦有可能转化为催生进步和成长的动力。

  Reconstruct/rebuild:损坏或破坏后的重建。面对全球遭受的新冠疫情下,无论个体社会,都面临健康安全、日常生活、教育生产环境被破坏后的重建。

  Redefine:重新定义,或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再定义。重新定义必须及时调整当下自己的定位与状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审视价值观、目标与梦想。

  Reshape:重塑,改变事物的含义,引导人们以新的、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对思考视角进行改变,对旧的方法与工具进行再建。

  Rethink:重新思考,对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进行再思考,尤其是以改变选择或决定为目的。

  Reorganise:重组,更改事物的组织方式,改变旧的组织意识,面对信息时代的冲击,虚拟组织正在逐步替代实体组织,如何重组迫在眉睫。

  Rearrange:重新编排,改变位置、时间或顺序。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趋势并存的今天,我们对于时间、序列、甚至包括身处何地,都急需审慎与重置。

  Regenerate:再生与革新,给地区,行业,机构、社区带来新的,更加充满活力的生活。再生并不意味着控制,相反放手可能孕育重生。我们希望通过以上八个主题演绎,使我们重新发现设计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清晰正视时代的变迁。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奔腾而至,我们更深信这变革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甚至价值理念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引发”“颠覆”“重构”不绝于耳,相比以往,今天关于设计的界定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正如来自苏黎世艺术大学迈克尔·克罗恩教授的观点:“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当学科不断地被重新定义,学科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需要用一个批判性的视角审视设计教育”;他进而发问:“21世纪的设计师需要何种才能与知识?” 而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劳伦特.古蒂拉兹教授则提出:“必须重新构想设计教育的必要转变,走向承认人类和非人类有机物所构成的多种生态系统”。在日益注重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语境下,来自荷兰的亚瑟·艾格教授着眼于产品演化理论的研究,并在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索培养超越自身领域界限人才的课程建设。汉诺威的玛蒂娜.古罗伯教授,多年着力于慢时尚的可持续策略研究与教学,她提倡设计师自觉与消费者参与,其致力推动社会转型的愿景令人为之向往。

  而另一方面,来自韩国的崔瑟杞和崔圣旻的《不成熟宣言》却给我们另一种启示,他们倡导设计师作为个体的自我演化,在各种教学环境中保持开放、求知欲、实验性、模糊性以及矛盾和对立,培养学生面对生活在当下的一种非线形进步。保罗·贝利在伦敦传播学院负责的平面媒体设计专业以开放、协同与多样化的工作方法,引发多角度的思考和具有创造性的社会行动实践。最后,米兰理工大学的玛格丽塔·皮兰教授为我们展现面对未来的设计教育实践,包括生物网络物理系统对于设计的实践案例,还建设性提议在用户体验设计中需要注重伦理动因。

  本届设计艺术周,将有幸请到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专业背景下的学者们和我们线上对话,相信会与本次参与线下会议的嘉宾们、老师同学们形成生动的思想碰撞,让我们共同来“重新”探讨设计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与影响。

  今年的设计艺术周活动以校园开放日的教学展和系列论坛两大模块组成,包括:以国际院校教学分享模式的《国际设计教育论坛》、《跨界•综合&科幻工作思维》、《做•设计-产品设计产学协同论坛》、《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研讨会》、《新文创领域的设计智造协同创新模式研究论坛》、《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未来发展之路》、《设计史研究的现在时》、《设计先锋”青年论坛》。可谓精彩纷呈!

  欢迎大家参与设计艺术周系列论坛活动,期待大家更多参与我们本次发起的RE:主题探讨!

  劳伦特·古蒂拉兹(Laurent Gutierrez)/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设计策略、城市环境设计等专业负责人, MapOffice合伙人:

  在全球共同体语境下重构设计学硕士的课程体系与课题研究,引导从习俗知识中学习建立再生概念,由丰裕经济转向生计经济的思考。在生态经济学导向下探讨了对城市、能源、食物和人口四个系统的再思考与再设计,展示了“我们的海洋指南” 课题的三个设计研究与展览实践MG体育。

  从现代主义先锋历程出发,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设计宣言:从成长、提问、到无图像日,从忘却所有规则到非原创设计……从形式与内容分离到设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等多个宣言。教师应该创造空间氛围,激发学生重视过程而非结果,重提问而非规训,重质疑而非误解。

  产品演化设计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产品不同阶段的演化发展,还要求学生在绘制产品演进图之同时,梳理演化的分枝脉络。在引导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展开设计研究的基础上,他强调要“doing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与“doing the thing right”(正确地做事)并举,让学生们懂得在研究中进行协作,从而培养其专业能力。

  麦克尔·克罗恩(Michael Krohn)/苏黎世艺术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负责人、工业设计师、研究员:

  从变化中的设计教育出发,探讨如何培养21世纪的设计人才。设计师作为职业正面临的挑战,未来的人才培养需要建立全局观、批判性和企业家思维,设计学科领域应在不断拓展中进行重构;教师必须尊重设计教育的传统,教育者必须改变一言堂的讲授方式,我们必须思辨数字时代所有的惠泽是否存在负面影响。

  玛格丽特·皮兰(Margherita Pillan)/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系教授、数字与交互设计专业负责人:

  阐述了从米兰理工传统的设计教学历史发展到当下教学模式。介绍如何从理论基础到实践技能的逐步培养,展现了在重视设计伦理的前提下,通过数字技术激发学生对交互体验设计进行创新的设计教学。

  保罗·贝利(Paul Bailey)/英国伦敦传播学院平面媒介硕士专业负责人、平面设计师:

  介绍其所在学院创立的平面媒介设计专业,展现了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与社会对话、通过社会行动发现进行平面设计领域的拓展。在全球视野前提下,如何引导学生开展集体型研究,对“分散注意力”进行思辨并进行多元创作。

  玛蒂娜·古罗伯(Martina Glomb)/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教授、时尚设计专业负责人:

  对可持续发展与慢时尚做了定义阐述,介绍了在“少用——可持续战略”原则下,引导学生进行基础学习,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进行创作,在建立时尚行动主义(Fashion Activitism)的姿态下进行消费者引导。展示了将设计教育与研究与公众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案例。

  整整八个小时的马拉松论坛中,各位嘉宾慷慨分享了对设计教育的各种关于“RE-”主题的思考与实践,在场嘉宾和学生也积极参与对话交流,聚焦以下几个议题:设计的角色是什么?设计教育的角色是什么?设计教育的社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设计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尊重设计教育在传统中创新?

  面对我们要走向怎样的未来,以及疫情对社会、生活、工作的影响,无论身处何地都不约而同地思考设计和社会的关系,尊重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方法的关系。希望回到原点,从“设计教育”本身出发,面对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和观念的变革,探讨如何将设计纳入社会创新和服务领域进行及时反思与重塑,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重构新的系统;另一方面,期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思考在此碰撞,不仅是历史与传承在新时期下的创新理念分享,更是对当下乃至未来的设计教育观念与多元实践的对话。重新编程意味着我们要改变既定的轨道,我们深知,改变自己熟悉的轨迹需要勇气,轨迹改变得越大,个体付出更多,才能向着高效、智慧的方向靠近。修改代码中的错误也是一种迭代升级,迭代代表我们进入一个新时代,我们更有责任赢得这个新时代,修改代码和重新编程就是催生变革和创新的动力。

  论坛主持人郦亭亭做最后总结:本次论坛七场主题演讲可以归纳为以“Teach-OUT”(外向教育)与“Teach-IN”(内向教育)两种方向进行的思考与实践,值得借鉴。

  Teach-OUT,即外向教育的行动,用社会力量对以往设计教育过于象牙塔的封闭体系形成冲击,促动方向的转变,借助社会的力量反作用于设计教育。面对教育是否可以率先从生态环境的反思下,探索“外向教育”的设计实践,劳伦特·古蒂拉兹教授无论从观念引导、还是前沿学科理论的融合都给予了极具启发的教学与研究实践。迈克尓·克罗恩教授,面对不确定、模糊专业的未来挑战,坚定培养具有全局观的21世纪设计人才;而保罗·贝利将平面设计的外延拓展,鼓励学生进行思辨性的行动实践,寻求更深远的价值影响。玛蒂娜·古罗伯教授更多从社会转型中思考,将前沿科技纳入时尚教学,以时尚行动主义引发社会关注,鼓励消费者在参与过程同探讨可持续发展。

  Teach-IN,即内向教育,是一种教育者、课程建设者的内在角色意识、思维与能力的转变与提升。两位韩国的崔教授鼓励学生从个体的自觉开始,保持开放、坚持实验性,在矛盾中寻求突破,以“不成熟”抵抗固化思维,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教学探索;艾格教授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成长,这是一种跨学科融合的表率;玛格丽特·皮兰教授融合跨学科知识,为设计教育结合AI技术环境进行了沉浸式、进入式的设计体验探索,并在方法论优化的基础上纳入了设计伦理思考。

  “不确定”“模糊”“可持续”“思辨”“伦理”,是本次国际设计教育论坛中最热门的关键词,也是设计教育要为之作出改变的思考点。无论Teach-OUT 还是Teach-IN,本次论坛必定会引发各种“RE-”思考与行动及改变所需要的勇气。激发设计的教育者、研究者与学习者,让我们重新定义,重新规划,重塑设计教育的未来。

  2020年11月18日上午,“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研讨会”举办。自诞⽣以来,⽆论时代如何变迁,海报⼀直承载着海报艺术家和设计师对政治、经济、⽂化和⽣活的观点与思考,它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增⻓,也丰富了⼈们的⽂化⽣活。海报成为时代发展的映照,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化现象、流⾏美学与思想观念,兼具重要的⽂献研究价值。今天,世界⻜速发展,这是⼀个伟⼤的变⾰时代,未来已来,从旧媒介到新媒介不断演化,设计已经成为⼈与社会的交互界⾯。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旨在挖掘呈现新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海报的创新探索MG体育,以此推动国际专业设计领域间的⽂化交流与⽂明互鉴,迄今已成功举办九届。本次研讨会针对海报双年展发展⽅向、未来趋势、 征集形式等⽅⾯展开研讨,制定相对清晰准确的发展定位与征集形式,为2021第⼗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启动预热。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陈正达致开幕辞,回顾与展示了九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走过的历程,从第一届点燃对海报的学习热情到2017年遭遇的波折,再到去年的重启,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始终在坚持。明年是中国海报双年展的第十届,恰逢“十四五”开局之年,需要我们寻求新的起点、新的突破、新的可能。

  海报是一个全球的问题,历史中的海报具备很大的社会功能,地位也很高,被称之为“露天的博物馆”。今天海报之路怎么走?媒介载体已经改变,海报作为艺术而存在,而非传播。今天的会议既是总结,也是为第十届谋划,很有必要。

  海报双年展能够坚持举办九届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数字化时代是不可抗拒的,海报双年展往后举办要关注策展,这是特别重要的,无论是活动的主题观念和概念,还是这个活动的形式、媒介、手段,这些都非常重要。同时,要扩大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力,形成更加开放的局面。

  海报作为视觉传达的基础,实际上也代表了视觉传达这个学科的未来走向。这不仅是海报双年展怎么办的问题,更是关乎整个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海报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适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思考,所以双年展从组织形式、展览内容上要作出一个彻底的变革。

  今天双年展的举办是否可以跨过重复学习、 拷贝的阶段,开始有更多的品类创新,甚至和商业进行对接。海报不会消亡,它集合了⼈类最尖锐的图形的浓缩的思考,产生最强烈的态度,作为艺术行为的最高表达之一,海报的话题永远不会过时,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

  海报是有灵魂的,是讲求印刷纸张和油墨的温度的,是难以难割舍的情怀,这既是设计师的思考,也是图形革命的一种体现,更是海报自身在平面设计当中的江湖地位。这是完整的、经典的,也能代表高度学术的。我希望把它保留下来,这是鼓舞人心的,既是很多年轻设计师的愿望,也是我们设计教育上一块不能割舍的领地。

  公众对于海报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海报长期以来被设计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商业海报,一类是设计师海报。设计海报是设计师自身对形式语言的一种探索,应该试图打破这种限制。首先我们能不能从名称上突破局限,海报发展到今天所遇到的问题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

  作为青年学子,关注的重点是艺术形式,包括影像、图形等各种创意形态,如何能够创造出一种带有自我言说性质的,具有非常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种内在逻辑全方位地展现了设计师的素养。海报随着媒体的变化有四种关系要处理,一是海报和媒体媒介的关系;二是海报和数字技术的关系;三是海报和环境空间的关系;四是海报和传播的关系。

  此次展览⽴足的是学院派,不是产业派,更不是代表全国的产业。海报poster的英⽂词根是 post,本身的含义是快速传播,我们要敢于做实现艺术性的试验。

  有没有可能成立一个海报文献研究中心?在海报研究中⽤一种质疑或者从否到是的态度,从今天看昨天,把前九届的丰富遗产重新梳理出来,让今天的学⽣看看历史的经典,用⽂献研究在今天的时代发声。

  对于今天世界范围内海报创作与展览的所见所闻与关注,海报的本质不变但是可以不再"传统”,海报本身代表了一种媒介转换、媒介迁移的现象,也暗示了讯息不在当时当地所呈现的折中状态。

  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作为一个品牌,必须要有品牌主张。作为世界上极少数以国家名义来命名的海报双年展,社会的参与度以及对社会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双循环”。“内循环”就是把海报当成藏品,激发藏品的价值,可以滋养我们的教学。“外循环”是公众性问题,如何融入社会,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思路。

  海报双年展筹办至今代表了一种坚守的力量,它同时也是我们国美哲匠精神的体现。我们今天有这么多成果和经验的积淀,尤其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方式,也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对海报这个载体,文本到底用⼀个什么样的媒介来输出我们的观念,设计师自己需要自己的判断和主张。作为主办或者策展人,需要考虑对象是谁,是同行还是学生,或者未来会面对更多的大众,需要提升海报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重塑,其实是对以前所有观念、事情和习惯持批判性和思辨性的思考。脚踏实地做事,是我们的出发点。作为海报双年展组织者,我们要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主题如何制定,包含哪些类别,还有海报的社会作用和意义如何加强,是否建立国内外双策展人制,海报双年展的结构问题,海报是否在美术馆还是在城市生活现场?在表现形式上,从海报平面二维发展到今天的动态交互形式,媒介如何顺应时代?海报双年展走过了近二十年,未来路还更长。希望在下一届海报双年展开始之前认真地思考,这是今天对话的意义。

  2020年11月18日下午,“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未来发展之路”分论坛举行。期望借此论坛聚集更多青年时尚从业者,一同思考新媒体时代下的品牌如何塑造DNA,怎样拓宽服装设计教育中的全域思辨整合广度。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为时尚产业输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新媒体环境下,独立设计师如何保持持续的创作力,时尚设计产业链如何升级与优化,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如何更好地发展,是众多独立设计师品牌需要面对的问题。因此论坛邀请了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聚焦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独立设计师品牌发展现状,关注中国设计师的成长,探讨独立设计师未来的发展之路。

  通过对自身品牌发展历程的梳理,强调了供应链对于品牌发展的重要性。市场的需求也将为独立设计师提供机遇。独立设计师作为品牌主理人,更需要立足品牌的长期发展,具有全方位的管理能力。

  分享了设计师创业指南。强调独立风格之于独立品牌的重要性,当下正是独立设计师的 “黄金时代”,具有很好的发展机遇。为创业者提供了关于如何选择合伙人、组建创业团队的建议。

  介绍了互联网时代下社群的概念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分享了当代全媒体方式的运营模式,提出不同的内容输出和运营方式可以带来不同的社群的效应,反哺品牌发展。最后,运营品牌要学会将共域流量投放用以吸纳私域流量。

  分享了自身品牌的作品和概念,在跨文化的独特视角之下探讨了当代中国设计师如何在作品中带入中国元素。阐述东方文化背景的设计师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创作与演绎,反思自己的创作。

  分享了以设计师品牌为导向的课程的改革与教学经验。基于时尚品牌多元化趋势对新人才的需求和互联网时代更广阔的创业平台,中国美术学院如何培养独立设计师的全维度能力,为设计师未来成长创造接轨的路径。

  2020年11月18日上午,“做·设计——产品设计产学协同论坛”举行。中国美院工业设计系二十余年的发展与国内外产业的互动紧密相关。在新的学科发展规划下,工业设计系的教学和科研将更进一步强调与产业合作,塑造协同模式,增强在联合中的价值产出。

  本次论坛在进行院校间校企合作经验交流的同时,展开院校与企业专家之间的对话,从院校和企业等多方角度去探讨当下产业界对于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及不同形式合作的诉求与期望。本次论坛旨在促进校企间的互相理解与沟通。进一步谋求挖掘优质的合作伙伴,创造更多合作机会点。

  在当前中国经济构建内外双循环的大环境下,怎样组织产学研新的紧密合作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打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手段,也是符合教育部塑造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的。

  工业设计系一直以来与消费市场和产业的关系非常紧密,几十年来,学科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设计教学模式迫切需要不断进化和优化。

  设计是在环境、应用、形态……等诸多条件下寻找最佳平衡点的活动,而设计研究是将梦想具体化的过程,主要研究功能、使用、结构、工艺及形态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方向、定位的基础之上,并且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具体化。

  当人类认知进入到空间线厘米的微观领域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不同寻常的新层面,一个全新的视角。

  中国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课堂引领产业发展问题的前瞻与挑战,突破问题导向的设计突破,整合跨学科知识等。通过设计教学结合专题实践,相信工业设计在未来能够使教学与产业关系更加融合。

  从ACCD交通工具设计校企合作案例、国美人与移动方向合作模式、车企的设计行业趋势和区域化产业集群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企业与工业设计系产品与移动工作室的产学合作的可能性。建议通过中国美术学院的资源与影响力,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建跨界桥梁。

  分享了历年来Hape公司校企合作经验。提倡并秉承生态、环保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积极与亚太地区各大高校以及手工艺人合作,坚持不懈地为世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介绍了阿里设计团队的阿里人、阿里文化、阿里生活。作为极富创新能力的企业,阿里巴巴一直大力推进与全国各类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希望共同培育新型复合数字服务人才。

  分享了在顾家家居十几年来与高校合作所积累的亲身经历,讲解了打造用户思维的产学研新模式的途径与方式。希望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培养未来研发人才,能够让学生尽快融入到未来商业的设计过程。

  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发展求壮大,就一定会赢得更好的明天。借此次论坛的机会,宣布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与艺维斯家具第十一届设计大赛正式启动。

  “世界上的真实问题都是复杂的,不是某一个学科可以解决的,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的能力。”——米纳·坎德维尔

  跨界综合设计就处于交叉学科跨领域的语境下,对未来人类生活状态、未来生存环境、未来城市等未来实验主体进行探索与预测,推演未来已来与未来未来的设计战略。

  2020年11月17日上午,“跨界·综合 & 科幻工作思维暨第七届国际设计教育高层论坛”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六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开展跨界对话,促进学科建设及论证,推动业界合作。

  宇宙是宏大的,而人类星际旅行的目标最直接的概念是宜居带,不是任何一个行星都适合人类居住。地球刚好处在合适的位置上,有足够的温度能够保持液态的水,还有固态的表面,适合人类生存。但其他恒星系很难找到,需要寻找类似的星球才是人类的远征目标。

  传统的实验室中,所有作业全程人工,具有重复作业性强、流程烦琐、智能化程度低等弊端。我们需要从跨界着手,将机器人的相关专业与医学、化学实验室直接关联,提出问题与需求与该领域的顶级专家协同合作。机器人也需要多方面协作,再为智能行为和决策打下基础。

  基建是人类为生存发展建设的基础设施,能推动人类的大规模协作,从而奠定社会演进的方向。新基建是一张辐射在传统基建上的网络,用于控制与演化现有基础设施。新基建×(传统基建+数字化)=智能社会,跨领域结合可以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

  科幻作家们在自己的小说中对未来的预测大多都是消极的,想通过跨界一同研究解决,还有机会把糟糕的未来转变为理想的未来。科幻小说、科幻作家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将来寻找一个意义,首先要相信这个意义是通过科幻来定义的。

  电影工业的知识点是繁杂的,需要真正的制造工业的专业人士参与完成。工业化就是可计划、可执行、可量化,任何事情都可以项目化、标准化、流程化。目前,中国电影正从作坊式生产过渡到工业化阶段,这急需加强跨界交流。

  近十年流行的事是谈世界观,人们喜欢从整体性的概念去重新理解这个世界,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那些将来真正会使用未来产品或者概念的人感受到该事物的存在。把各个领域的相关专业进行可行性的连接,启发大众新的认知。

  本次主论坛的主题是“重启”,再思考、再出发,并不是简单的颠覆或者激活。立足于设计教育本身,它一定是在前沿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积累和积淀,在这样内在逻辑的深化之下循序渐进。本次论坛对设计教育中的综合设计一直在探索,学院所研究的设计一方面有内在的逻辑,另一方面是对设计的功能性思考。

  2020年11月18日下午,“设计史研究的现在时”论坛举行。设计艺术学系开创了史论专业学生以史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创新模式,从培养实用型设计理论专业人才出发,引领国内艺术设计学本科教育的创新探索。通过跨界融合的教学研究理路,融合艺术学、历史学、民俗学、美学、人类学等诸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艺术设计学专业教学研究范畴,关注当下,在建构“视觉艺术东方学”目标的引领下,突出有关东方设计学观念与文脉、生成与发展、内涵与阐释等方面的研究特色与优势。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设计史研究的现在时”。设计史的研究尽管着眼于“历史”的研究范畴,但“历史”本质上是由“过去”和“现在”所共同组成的。因而每当我们谈及“过去”的“历史”时,无不联结至此时此刻的“现在”,包括当下的我们如何认识和理解“过去”的“历史”以及“过去”的“历史”如何影响“现在”。因此,持续不断地探讨“设计”的“历史”研究进展其实是个“现在时”,并将时刻帮助我们对设计史研究有更深刻的认知。

  论坛邀请了陈永怡、刘丽娴、罗戎蕾、宫政、铁钟、穆琛、朝霞等多位校内外设计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就设计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设计史教学以及设计理论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希望以一种全新与开放的姿态,突破自身的局限,为设计学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就设计史论而言,研究历史本质上是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的链接;研究历史是为了反思当下,亦是为了更好地预见未来。如何建构设计学学科体系是年轻的设计学者需要不断深思的问题。

  从东方立场、东方民众生活、东方思维三个方面解释了近现代时期中国的设计先驱者们是如何看待东西方设计与文化,以及完成本土文化建构的新问题,并强调,做历史研究一定是当代时,用现在的眼光去看过去的东西。如何认识其东方性和现代性,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与会的专家学者同设计艺术学系的教师、浙江理工大学教师穆琛博士、西安工程大学副教授朝霞博士,分享与探讨设计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设计史教学、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以及设计理论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会上,设计艺术学系设计史研究团队陈晶、黄倩、何晓静、何振纪等向专家学者介绍了本系专业核心课程《世界设计史》并交流意见。

  2020年11月17日下午,2020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子课题“新文创领域的设计智造协同创新模式研究”论坛正式开始。

  “新文创领域的设计智造协同创新模式研究”负责人、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毕学锋对这次研讨会的目的和会议议程作了简明的陈述,介绍了课题研讨会邀请的专家以及参与的课题成员。国家社科重大课题负责人王昀从课题总体宏观架构上对论坛主题进行阐述。

  李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讲师、博士、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访问学者:

  就“数字化”这一概念展开解读,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已成为关键步骤。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大发展的今日中国,数字化思维成为提升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抓手。

  以“文创落地体系化四大重点——IP、设计师、产品、风控”为题,展示这四点的重要性和关联性。同时也介绍了文创产业的业务现状及商业领域中的风险和各种技巧。

  以“新文创设计与区域文化IP化探索”为题,进行的文创可持续发展探索实践。系统展示了新时代背景下,“新文创”如何以文化IP赋能产业,重构消费关系MG体育、将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深度融合。

  分享了其在全域性文创服务设计的案例与思考,讨论“新文创”的 IP构建方法与思考。同时,也提出了更加值得深思的问题,“文创”或者“新文创”能不能能独立为一个产业?什么使它成为一个产业的必要条件?

  2020年11月18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周“设计先锋”青年论坛举行。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同济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马里兰艺术学院等高校的优秀青年代表应邀参加论坛。

  分享其博士论文“纸品设计文化复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历史上纸品设计的发展、产量、普及度和艺术性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纸品设计文化进行解读,发掘纸品设计中的物质、精神文化价值及意义。

  围绕其在动态设计方向的一些探索和尝试,从图形程序化方面的尝试、设计工具的探索、设计怎样融入新的时代、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等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

  分享其团队近十年来关于中国文化如何进行现代解读的经验。演讲围绕传统文化造物的现代转译和跨文化解读研究,生动呈现了传统文化造物与现代前瞻技术融合、演变的历程。

  从城市的智慧到生态的智慧、宜居环境到生态危机、关注生产到服务环境三个角度阐释生态危机设计。我们生活在充满危机的时代,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应对生态危机的全域设计师,积极回应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分享了自身转行以来的设计经历和感受。在设计角度,希望同学们不要过度地追求新的东西,还是要先关注我们自身的专业领域再去跨界,做到温故而知新。

  围绕交通工具以及先锋设计的边界等话题,提出设计先锋应该冲锋陷阵。介绍了相对小众的游艇设计及其设计背后的行业故事与设计价值,鼓励大家尝试更多的设计,尽可能开拓自己喜欢的领域,设计有着无边的可能性。

  以制造业为舞台,介绍了阿里设计的数字化之路。围绕“设计师们在数字化的时代,如何才能有更多的参与感与可能性?”这个话题,从新制造、面料数字化、个人对数字化的研究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感悟。

  梁芳蕾以绿山一号为例,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她将设计思维应用在儿童设计教育中,把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转变为面向孩子的课程。她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设计教育的新方向、新思考。

  围绕以实验性的字体为载体的设计以及她对个体与社会的思考。探讨了“面对被忽视的少数群体,我们的设计是否可以做更多思考”。

  从“一心为公”与“一己私欲”自古互为褒贬的角度来探讨设计。在设计思考与创作中,作为设计者该不该带着私心去做设计?他以本人的设计委托过程为例,谈了谈他是如何放大创意的设计“公约数”,寻到需求的设计“公倍数”。

  2020年11月17日至18日,为期两天的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周”系列学术活动圆满结束。国内外多所院校的专家学者,知名设计师、科学家、作家、导演共同探讨并试图“重塑”设计教育。我们以全新与开放的姿态,以“Re”为主题,融汇来自各界的智慧与建言,将其转化为设计与教育的新动力。在众多跨界思想的碰撞下,此次“设计艺术周”话题涌现、精彩纷呈、意犹未尽;未来,来自四海的“设计朋友”们还将汇聚于中国美术学院,迸发出令人期待的思想火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Copyright © 2012-2024 九游会 版权所有
电 话:400-023-4588  手 机:13588441115  传 真:400-023-4588  E-mail:admin@fy-zr.com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九游工业园88号

扫一扫关注大业微信公众帐号